傳統中藥(簡稱TCM)在世界各地日益普及。但本周發布兩項分子遺傳研究顯示,這種流行的治療方法可能對人體有害。兩篇論文集中于一個事實:即它們的所有成分并非都記錄在冊,甚至并非都是合法的,而且,有些成分可能導致癌癥。
“這兩項研究很清楚地表明了,中藥產品的危險程度,”德國紐倫堡生物醫學和制藥研究協會負責人Fritz Sörgel(未參與研究工作)稱。“市民的需要更好地了解這些危險。”
中藥產品每年的費用達數億美元——且該藥在互聯網上日益增多——一些科學家正在研究這些制劑,希望能發現新的藥理物質。許多人想效仿從一種古老的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的成功。青蒿素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瘧疾藥物。屠呦呦在去年贏得了拉斯克獎,被提名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
但長期以來,批評者一直警告說,一些混合劑也可能會含有天然毒素、重金屬等污染物、是藥物看起來更有效的類固醇等添加物,以及瀕危且限制貿易的動物的蹤跡。
現在,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用現代測序技術調查了這一問題。該研究團隊以默多克大學在珀斯的澳大利亞野生動物司法鑒定服務中心和古老DNA實驗室為據點,分析了澳大利亞邊境官員查獲的中藥的15個樣本。
分子遺傳學家Michael Bunce解釋稱,“我們把這些傳統的制劑搗成碎片,并從粉末中提取了其DNA。”然后,科學家捕捉出trnL和16SrRNA這兩個特定基因。trnL是普遍存在于所有植物中的一種葉綠體基因,16SrRNA是存在于植物和動物中的一種基因。之后,科學家使其進行了繁殖,并進行了測序。通過將它們的序列與基因數據庫中的序列進行比較,他們級可以查明用來制藥的動物和植物。“有時候,我們真的很努力地在將一個特定的DNA與某一物種匹配,”Bunce說。但隨著遺傳數據庫的擴大,這以工作應該會變得更容易。
有些產品中所含的物質是從被歸類為弱勢或瀕臨滅絕的動物中獲取的,如黑熊、賽加羚羊——正如生產者所言。但藥物中往往也會含有包裝上沒有提及的成分,該小組在今天的在線《科學公共圖書館-遺傳學》上發表報告稱。“例如,一個標有100%賽加羚羊的產品中,含有相當數量的山羊和綿羊的DNA,”Bunce寫道。
利用DNA識別的動物物種,從而證明非法交易是很講究的,”在德國柏林市萊布尼茨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研究所進行分子取證工作的Dietmar Lieckfeldt稱。通過DNA識別動物的方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說,但是,新一代測序技術卻能夠迅速地確定混合劑中的不同物種。
Bunce和他的同事在草藥制劑中,發現了68種不同的植物種類,其中有麻黃屬植物和細辛屬植物。這兩種植物都有可能包含有毒化學物質,例如,許多國家禁止的化合物馬兜鈴酸,因為它會導致腎臟疾病和上尿路(UUC)癌。雖然在某一個物種中檢測到DNA,并不意味著其中存在該植物產生的毒素,但對含有細辛屬DNA的四個樣本中一個樣本的化學物質分析表明其中確實含有馬兜鈴酸。
周一《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篇文論藥物強調了,馬兜鈴酸所構成的威脅。由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藥理專家Arthur Grollman領導的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了臺灣,世界上UUC率最高的地區。以前的一項分析表明,大約三分之一的臺灣人消耗的草藥,都可能含有馬兜鈴酸。
科學家測序了151例UUC患者的腫瘤。??他們發現,在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TP53中發生典型突變(該突變使患者更易罹患癌癥)的患者中,有84%表現出,一種接觸馬兜鈴酸的已知的分子特征。作者認為,這項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馬兜鈴酸是臺灣UUC的首要原因。
Bunce和他的同事們還發現,當已知的含有藥用重要物種的植物與其它藥物,或與大豆和漆樹科植物(可能包含過敏原)的DNA聯合使用時,就可能會產生危險。植物的DNA結合使用時的風險家庭的DNA。Bunce認為,“這只是表明,這些制劑中的成分未被如實公布。”Sörgel說,研究表明,參與中國傳統中藥事實上是一場賭博:“我們只是對其了解得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