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
實現中藥資源可持續
隨著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和中醫藥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面臨巨大壓力。近年來,中藥材質量、價格等問題更是屢屢成為社會的關注焦點。據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統計,2010年我國中藥材價格最高漲幅達到了400%,同時99種常用野生中藥材中,近50%種類出現資源危機。
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組長陳其廣向記者表示,當前由于種種原因,中藥資源家底不清,信息不對稱,使得資源保護措施和產業政策的制定依據不足。開展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有助于合理制定中藥資源發展戰略和規劃,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為此,2009年2月,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明確了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組織開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2011年8月,分批在22個省(市)組織開展了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
動態監測
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資源普查除了要摸清家底外,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普查的結果實現對有限資源的科學開發和管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表示,與前三次中藥資源普查相比,此次普查一大亮點是要在我國22個省(市)建立50個動態監測與信息服務站,開展國家基本藥物中藥原料資源動態監測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這項工作要建成由中心平臺、監測站和監測點組成的國家基本藥物中藥資源動態監測和信息服務體系,通過對區域內中藥資源相關信息的收集和監測,分析中藥資源動態變化趨勢,提供中藥材主要產區的產量、流通量、質量和價格等信息,開展與中藥資源相關的監測檢驗等技術服務。業內資深人士程繼忠表示:“希望這樣的檢測能夠杜絕偽造中藥材,使硫磺熏蒸黃芪等藥材的事情不再發生。”
成果轉化
擬建國家中藥資源中心
記者了解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目前正在積極籌建國家中藥資源中心,構建國家級中藥資源科研平臺,以加強與各省科研單位、高校以及中藥資源動態監測和信息服務站建站單位的溝通協作,形成穩定的科研組織架構和共建共享的合作與成果分享機制,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
此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支持有基礎的省份開始建設5個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和2個種質資源庫。同時,還制定、印發了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標準,鼓勵地方政府、相關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根據建設標準在中藥材的道地產區或主產區建設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逐步建成國家名貴道地、大宗常用以及稀缺瀕危藥材種子種苗規模化、規范化的繁育基地,保證品質優良和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