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首屆“重建城鄉互信,保障食品安全”公益論壇在中國社科院舉行。與會專家認為,目前的嚴重依賴農藥、化肥的化學農業生產方式給人類食品安全和健康帶來了極大威脅,而且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影響到了藥品,現在中藥飲片存在不同程度的違禁農藥殘留問題。
中國社科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專家張南向記者表示:“農藥、化肥的濫用不僅污染了大氣、土壤與河流,也直接威脅到食品、中藥材的安全,我們要發展生態農業,而且對現行的中藥材GAP種植規范有必要進行商榷。該規范是仿照西方國家有關規定做出的規范,不符合我們傳統的中藥材種植理念。”
據了解,1988年,歐共體出臺了芳香和天然植物藥材生產管理規范(GoodAgriculturePractise,GAP)草案。伴隨中藥“國際化”的潮流,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制訂了我國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對中藥材生產的基地選定、品種栽培、采收加工、質量標準做出了相應規定。
該規定在品種選擇上要首先考慮基地的各種環境條件,以種植基地為標準選擇品種類型。要將傳統研究方法逐步向成分(組分)定量化、質量可控化,將后者作為選擇優良品種的標準。遵循“有成分論而不唯成分論”的原則進行品種選育。
“我們先人種植中草藥不是按照成分定量、分子分析來種植的。這種品種選擇方法值得再商榷。”張南認為。
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蔣高明與會提出要發展生態農業,并且認為生態農業不僅能解決目前的糧食安全問題,還能讓退化的生態環境休養生息。
他主張“六不用”:不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和轉基因技術,靠農家肥提高土壤有機質來獲得高產。并用科學實驗證實,有機種植可使低產田變成高產的“噸糧田”。
與會專家認為,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需要倡導生態農業的理念,更需要有一套評價體系、一套規范的標準。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落到實處需要有質量認證體系,還需要有法律法規來保障。
談及《食品安全法》大修是否會將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提上日程,與會專家周海燕認為,我國對有機技術研究還不夠,生態農業處在試驗試點階段,建立法律認證體系還有待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