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資金儲備,要避免去開發市場價值不明確的產品,要聚焦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匹配公司規模和能力的管線推進中去。”這是AlaMab Therapeutics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張彥豐對初創Biotech的三條建議。
在美國科研機構、CDMO、創新藥企歷練十多年后,張彥豐和團隊與石藥集團組建AlaMab,去做真正意義上的First-in-class生物藥產品。2017年成立的 AlaMab也成為了石藥集團在美國布局的第一家First-in-class生物創新藥公司。在美國市場十多年,張彥豐究竟如何看待現階段的美國醫藥市場?中國的Biotech怎樣才能打入美國市場?
Q=E藥經理人融媒體
A=AlaMab聯合創始人兼總裁 張彥豐
Q:你對中美兩國的醫藥產業都很熟悉,去年以來,中美醫藥市場雙雙進入資本寒冬,這對Biotech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你如何理解和看待這件事情?這是一個必然要經歷的階段嗎?如今兩國Biotech的處境有何異同?資本寒冬對AlaMab的影響怎樣?
A:目前來看的確是資本寒冬。我認為對美國來說主要是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多年來的量化寬松導致了嚴重通脹,有強烈的通過加息和縮表等方式來收緊貨幣的需求。醫療行業是美國支柱性的產業之一,有數據統計美國每年的醫療支出占其GDP約為20%。所以整個產業都受到整體經濟周期影響,尤其生物科技公司的資金獲得方式也受了影響。目前美國的未盈利生物制藥公司估值和融資基本都到了較低的位置。
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的生物制藥產業可能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受美國和全球的經濟周期影響,中國生物制藥產業這些年有突飛猛進的增長,從周期上來講進入短期回調階段。另一方面,中國進入了生物藥產品的迭代升級時期,過去幾年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一些Fast-follow(快速跟進)產品或一些創新性不高的產品競爭過于激烈,現在資本市場調整后引發了對這些產品未來潛在市場的理性思考和調整。從長遠來說,我認為這次寒冬是對整個中國生物 制藥產業的一次重新塑造,未來國內必將越來越重視能夠解決臨床需求的真 創新。
對AlaMab來說,因為核心產品是針對新機制、新靶點,正符合我認為的這次生物制藥行業調整后的發展方向,并且AlaMab針對的疾病領域多屬于藍海市場,所以這次市場上的回調對AlaMab來說影響并不明顯。
Q:大家都說中美醫藥產業在各個方面有差距,在你看來,這種差距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本土醫藥創新最大的不確定性是什么?
A:中美之間制藥的發展確有不同。從技術層面來說體現在創新的成熟度上,美國的制藥業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已經算是比較成熟,不管是從產品開發還是從整個體系來說都相對完善。美國藥物開發領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真正的源頭創新比較普遍,主要是來源于科研機構,不管是高校還是科研院所,在機制和靶點上都走在前面。而中國這些年的后發優勢也尤為明顯,對于機制明確的靶點和相對成熟的技術,這兩方面中國基本和美國差距不大,甚至有些已經超過美國,比如有幾個機制成熟靶點的多方面技術改造,以及一些與CDMO相關的生產制造方面的技術應用等。
從市場層面來說差異主要體現在創新藥的支付能力和方式上,在美國,藥企對創新藥有相對自由的定價權,同時有完備的醫療保險體系保障,能夠體現全社會對創新藥的支付承擔能力,讓創新藥實現商業價值的同時兼顧了患者的藥品可及性。中國現階段考慮到醫保基金的具體情況,創新藥可發揮的市場空間可能短時間內相對有限,不過我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所以本土醫藥可能的不確定性之一還是市場,即創新藥商業價值的實現。
Q:美國醫藥創新的生態很完善,如果總結一下,你覺得有哪些方面是值得國內借鑒與學習的?
A:美國整個創新藥系統主要有幾方面的特點,除上面提到的科研源頭創新比較普遍外,第一是自由定價的市場,能實現商業化價值是做藥企的重要原動力,也是幾乎所有公司發展下去的需求,當然這是離不開政府政策對于創新科研和醫藥支付系統的支持和引導。第二是資本系統對創新的認可和風險承受能力,不管政府基金還是民營的市場化風投基金,它們對創新的認可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對更高。第三,美國大藥企和Biotech之間已經逐步形成了明確的分工,大藥企以后期開發和商業化銷售為主,小藥企慢慢發展成以創新科研為主,以后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并且中國也可能會逐步發展形成這樣的現象。
Q:今年整體上,一級市場的投融資都在往早期走,有數據表明,A輪之前的融資增加了30%,而之后的輪次都是同比下降?
A:一方面我認為這兩年到去年年底之前,有些項目的估值已經高到后續的投資不容易承接的地步;另一方面現在的早期項目確有一些比較創新的東西,而且機構也在往創新的方向走。
Q:現階段很多Biotech為了活下去開始出售管線和工廠,未來兩三年內,Biotech怎么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A:新藥開發過程是漫長的,一般需要巨額的資金,中途如果有好的退出價格和大藥企共同開發也是不錯的選擇,只要能夠體現產品的市場價值。對Biotech而言,我認為第一是資金上有儲備,以避免后續為獲得資金而低價轉讓有價值的管線;第二是避免去做一些市場價值不明確或市場空間較小的同質化產品,真正聚焦于臨床上未被滿足的需求,不管是創新產品還是改良產品。第三,初創的Biotech要盡量做到聚焦,集中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匹配公司規模和能力的管線中。
Q:中國創新藥企出海雖已漸成趨勢,但也遭遇了不少挫折。原因出在哪?對于要出海的企業,你有哪些建議?
A:整體來說,現階段成功出海的一種方式是和海外當地的大藥企合作,一方面通常可以獲得比較可觀的現金流,同時能省去部分臨床階段的巨額開發費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美國大中型藥企在當地的資源優勢和資金優勢,更有利于藥物開發的成功。
另一種方式是在海外自建藥物開發和商業化能力,但挑戰不小,我認為中國有部分藥企是有在海外自建團隊的能力,但是需要一定的經驗等方面的積累。
Q:美國醫藥流通集中度非常高,你是否清楚這類機構的準入壁壘對中國藥企而言有哪些挑戰?
A:美國醫藥流通的確非常集中,經銷商和零售商在醫藥流通方面起到極其重要的影響,其中有3家經銷商占據市場的70%~80%左右。在美國進行商業化,除自建商業化能力外,一般采取和經銷商合作的方式。這也需要藥品的市場空間或市場份額要足夠大,經銷商一般才愿意合作。美國有50多個州,很多藥品進入各州銷售需要獲得各州的審批和審計,還要和多個零售商等打交道,這些流程對于資源不通暢的國外藥企來說很有挑戰,如果自建銷售網絡會相當繁瑣,中間還可能出現問題。所以選擇與經銷商合作會使流程簡化,但缺點是也容易受到經銷商的掣肘,比如價格上受到壓制,削薄利潤空間,同時在生產安排方面出現被動等。
Q:請簡單介紹下你的職業經歷,在什么樣的契機之下,你決定共同組建AlaMab進行一次全新的嘗試?
A:我是2003年去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留學的,畢業后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和德州大學做博后,在學術界期間主要做蛋白質的結構、功能以及工程化改造和表達純化等相關的研究。到工業界的第一份工作是美國一家中型CDMO企業Cytovance做生產工藝,之后到一家美國上市藥企XBiotech做部門負責人,負責生產工藝也包括抗體開發的一部分工作。
AlaMab公司當時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某種程度上我受當時工作公司的CEO John Simard先生影響,我作為部門的負責人,直接報告給他,所以 接觸的比較多,也從他身上學習到了很多。他是一位醫藥界領域的連續成功創業者,對于做公司和創新的理念,給我的影響很大,這是我出來做First-in- class產品的一個思想基礎。
AlaMab做的First-in-class產品是基于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德州大學姜教授在半通道膜蛋白新機制領域有30年左右的科研經驗,所以有比較深厚的科研基礎。更重要的是,石藥集團作為AlaMab公司的主要戰略投資方,對First-in-class藥物給予了重資金的支持,特別是集團董事王慶喜也親自上陣對公司進 行指導。行業應該也看到了集團近幾年在多個創新領域的布局、策略和成果,集團本身的創新精神對于我和公司也是鼓舞,我想這些都是促成AlaMab的重要因素。
Q:在你看來,公司所覆蓋核心賽道的發展情況如何?與國外相比,國內的差距大嗎?在一眾Biotech中,AlaMab的獨特性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A:目前公司的主要產品集中在生物藥,比較專注于在抗體藥相關的領域,AlaMab更注重藥物所可能解決的臨床上的問題,而不是藥物形式本身。
國外制藥公司的主要特點是創新性比較強,整體醫藥行業發展比較穩定持 續。國內產業有后發優勢,在有些比較成熟的技術和確定的機制方面在某些 領域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國外。但有時會形成同質化過于嚴重,造成一些不必要 的競爭和浪費。
AlaMab的特點主要集中于幾點,第一,AlaMab聚焦于創新,主要做First-in- class產品,而且新機制、新靶點背后有深厚的科研基礎。第二,AlaMab針對的疾病領域是CNS和骨相關疾病的藍海市場。特別是從策略上,以無藥可治的孤兒藥、罕見病等適應證入手,以快速申報策略,希望讓患者早日受益。同時 進行慢性病等大適應證的拓展。第三,AlaMab以輕資產的方式運營,但項目推進速度和執行力都很強。特別是目前在資本寒冬下,AlaMab的生存能力相對會更強。
Q:至今已有不少華人科學家回國創業,但國內人才仍然處于匱乏的狀態,當前海外人才的儲備情況如何?怎樣才能吸引這些科學家回國?
A:整體來說,回國就業的科學家應該還只是一小部分,多數華人科學家因為家庭等因素仍然留在美國工作。
我覺得海外科研工作者回國創業或就業可能會考慮兩點,一是從工作本身來考慮,符合科學家自己的興趣,能體現科學家自身的價值,當然待遇也是大家都會考慮的因素。現在中國的生物醫藥環境高速發展,整體吸引力很高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個可能考慮的是家庭因素,在一個地方生活時間比較長會相對更適應,特別是也要考慮子女對新環境的適應性。還可能有一些其他因人而異的因素。
Q:在美醫藥產業界華人有很多種圈子,這些圈子對中美技術與創新理念的交流上有哪些幫助?
A:美國醫藥產業領域的華人社群有很多。比如我本人早期參與組織和運營的華人抗體協會、還有像SAPA,CBA,CABS等,基本覆蓋整個生物制藥領域的所有相關方向,大家的交流一般也是以科研技術方面為主,特別是和創新相關的技術。參與的人員一般對于美國大中型藥企的覆蓋面也比較全面,所以有助于對行業在創新理念上多角度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摘自《醫藥界·E藥經理人》2022年10月刊)
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學習八項規定 增強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持續合規 提質創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醫藥..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