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1歲主持人、演員曹穎在節目中透露,自己曾患上胃癌并已接受手術治療,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關注。
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千萬不要太累了,保重好自己身體”“曹穎的經歷提醒我們,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
胃癌不是突然發生的,只是突然被發現了。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研究員王寧2025年在中國疾控中心公號刊文介紹,胃由正常黏膜細胞轉變為癌是一個多步驟癌變的進程,即:這是胃黏膜“小叛逆”的階段。胃黏膜,就像是胃的“皮膚”,本來應該是光滑、健康的。但如果它開始變得“叛逆”,比如發炎、腫脹,這就是胃炎。這時候,可能只是偶爾覺得胃有點不舒服,或者吃多了會脹痛。這是胃黏膜“縮水”的階段。病變進一步進展,胃黏膜可能會“縮水”,變得又薄又脆弱,這就是萎縮性胃炎。這時候,胃的消化功能會下降,可能經常覺得吃不下飯,或者吃點東西就胃脹。這是胃黏膜“變身”的階段。繼續進展,胃黏膜還可能“變身”,變成像小腸一樣的細胞,這叫腸上皮化生。這時胃已經在發出警告,說它快撐不住了。上皮內瘤變,特別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進展為癌癥的風險較高。“變身”的細胞可能會進一步“失控”,開始瘋狂生長,這時候,離胃癌就只有一步之遙了。這是胃黏膜“全面失控”的階段。“變身”的細胞徹底擺脫了束縛,開始深入地“滲透”,突破胃黏膜下層并開始向周圍組織侵犯。此時,胃的“求救信號”可能變得異常明顯,疼痛、腹脹、消瘦、貧血、食欲極度減退等癥狀出現,提醒必須立即采取行動。胃癌的癌前病變很隱蔽,多無明顯體征,上腹部深壓痛可能是需要重點注意的體征。另外,患者可能出現一些不典型的癥狀:胃癌進展期會出現一些典型癥狀,如便血、嘔吐、非特異性的體重減輕、持續性上腹悶痛、黃疸(眼白和皮膚變黃)、腹水(腹腔積液)等。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營養科主治醫師魏幗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很多慢性胃炎患者最根本的病因是在年輕時進食不規律、狼吞虎咽。這樣的吃法給胃腸造成負擔,長期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出現消瘦、胃腸不適等癥狀,甚至出現胃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李志紅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邊走邊吃很傷胃。不僅會吸入灰塵,大大增加消化道傳染病如痢疾、腸炎等發病率,而且長期下來還會造成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等疾病,如果走得急還會引發闌尾炎。還可能發生嗆食、噎塞等意外。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主任醫師孫浩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高鹽飲食與胃癌的發生有著密切關系。食鹽中的高滲透液會破壞胃黏膜,長此以往,容易誘發胃癌。孫浩醫生表示,大家熟知的燒烤、油炸類食品也能誘發癌癥。在臨床中,他們發現30歲到40歲的胃癌患者中,過半的人都愛吃燒烤或麻辣燙。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歐陽學農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經常三餐不定時者、生氣進食者、喜食燙食者發生胃癌的危險性,相對正常人群將會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