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我覺得生物學是研發‘first-in-class’新藥最重要的奠基石,如果這個奠基石沒有鋪好,你建的高樓大廈即使再漂亮,可能也會被大風吹倒。”
——格博生物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盧剛博士
靶向蛋白降解藥物因具有攻克“不可成藥”靶點的潛力,已成為新藥研發領域備受矚目的方向之一。自2019年首款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s)分子進入臨床并獲得概念驗證以來,短短3年的時間里,靶向蛋白降解藥物研發領域已取得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3月,該領域已有20多個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超140個藥物處于臨床前研究中。
不容忽視的是,靶向蛋白降解藥物尚處于產業化早期階段,距離造福病患還有一定的距離。那么,當前靶向蛋白降解藥物開發面臨的挑戰有哪些?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和分子膠之外,還有哪些新型的靶向蛋白降解技術值得期待?十年后,靶向蛋白降解藥物領域又有望迎來哪些進展?
帶著這些問題,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日前采訪了格博生物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CEO)盧剛博士。盧剛博士曾就讀于復旦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哈佛大學醫學院,他在靶向蛋白降解藥物研究領域擁有十余年的經驗,并在Science、Nature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研究論文30余篇。2021年3月,盧剛博士聯合創立格博生物,以開發新一代靶向蛋白降解藥物。2022年以來,該公司已先后獲得近5000萬美元A輪融資和2200萬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高瓴創投、啟明創投、禮來亞洲基金、凱泰資本、君聯資本、險峰旗云和易方達資本。
盧剛博士
格博生物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CEO)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您為什么會從科學界邁入產業界,并做出創業的決定?創業以來,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盧剛博士:2014年初,我在師從William G. Kaelin教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做博士后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分子膠藥物來那度胺的作用機理,自此拉開了基于Cereblon E3連接酶分子膠藥物研發的序幕。文章發表后,我收到了很多職位邀請,有學術界的,也有工業界的。經過再三考慮,我選擇了工業界,因為我想做一些藥物轉化相關的研究。剛開始進入產業界的時候,我的工作側重于藥理研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發現把藥理和新藥研發緊密結合起來更有趣,就開始往新藥研發方向轉型。我覺得新藥研發是一門藝術,不僅需要學術界的研究經驗,也需要產業界的訓練和積淀。
在創立格博生物之前,我在跨國藥企和Biotech公司都工作過。雖然我帶領的團隊在分子膠新藥研發領域也取得了不少進展,但感覺自由度還是很受限,不能做更多自己想做的項目,因此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之后,我和擁有共同想法和愿景的付利強博士一起在2021年3月聯合成立了格博生物,并確立了開發出新一代“first-in-class”靶向蛋白降解藥物的目標。展望未來,我希望格博生物可以成為一家令人尊敬的Biopharma公司,有自己的產品獲批上市,同時開發出幾款“first-in-class”的靶向蛋白降解藥物,造福全球病患。
我覺得創業以來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團隊搭建/人才招募。目前,創新藥研發領域的人才還是比較緊缺的。在臨床前團隊搭建時,因為創始團隊在蛋白降解生物學和化學研究領域都有非常豐富的經驗,所以相對來說還容易些。但在臨床開發團隊的搭建中,我們發現招到合適的人才還是有些挑戰的。不過,我們還是非常慶幸吸引到了一批既志同道合又非常有能力的成員加入到格博生物,和我們團隊一起創業,一起奮斗。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格博生物在中美兩地均設有運營團隊,這樣的布局是出于什么樣的考量?
盧剛博士:我們美國團隊在圣地亞哥,主要負責生物學和轉化醫學工作。我覺得生物學是研發“first-in-class”新藥最重要的奠基石,如果這個奠基石沒有鋪好,你建的高樓大廈即使再漂亮,可能也會大風一吹就倒了。公司在美國的團隊在“first-in-class”項目的開發方面相對來說經驗更為豐富,所以我們就把生物學團隊建在那里。我們中國的團隊在上海張江,主要負責早期研發方面的其他工作,張江獨特的區位優勢有利于我們團隊與生態圈合作伙伴的密切溝通和高效合作。這樣的布局可以充分利用中美兩地團隊各自的優勢和能力。
圖片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在今年行業寒冬的大環境下,格博生物連續獲得A輪和A+輪融資。在您看來,格博生物的哪些核心優勢是資本最為看中的?
盧剛博士:資本寒冬的確給行業帶來了一定影響,但我認為決定一個公司能否獲得融資的核心要素還是公司核心團隊的能力、產品的創新性和開發潛力。在我看來,格博生物之所以能夠獲得頭部醫藥投資機構的青睞,主要得益于以下兩方面的優勢。
第一是公司在靶向蛋白降解領域的技術專長和豐富的研究經驗。在格博生物的蛋白降解新藥研發團隊中,80%成員擁有博士學位,且團隊核心成員皆擁有在大型藥企的新藥臨床前和臨床研發經歷,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覆蓋了新藥開發的各個環節。目前,公司已建立多個技術平臺,包括多維度蛋白降解篩選平臺、創新靶點驗證平臺、分子膠理性設計平臺和專有高活性分子庫,這些平臺對于我們開發蛋白降解新藥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第二是團隊成員間強大的凝聚力和高效的執行力。過去17個月中,格博生物在開發“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靶向蛋白降解藥物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發現并驗證了多個全新的靶點。目前,公司的產品管線中有6個在研項目,其中兩款用于治療復發/難治血液瘤的分子膠藥物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有望在2023年遞交IND申請。此外,公司還有3款用于治療實體瘤或炎癥疾病的“first-in-class”蛋白降解藥物即將進入先導化合物優化階段。
藥明康德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和分子膠是格博生物的主要研究方向,能否請您分享下它們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盧剛博士: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的設計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它由靶向目標蛋白的配體 (POI ligand)、連接子(linker)和E3泛素連接酶結合物(E3 binder)三部分組成。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分子進入細胞后,一端結合靶蛋白,另一端去結合泛素連接酶E3,幫助靶蛋白和E3連接酶“牽手”成功,形成靶蛋白-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E3連接酶的三元復合物,隨后通過一系列反應將致病靶蛋白泛素化,使其被蛋白酶體識別并降解。這種模式化設計理論上可以應用于任何的靶點。但由于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分子比較大,導致它的理化性質和口服生物利用度不好。
“分子膠”,顧名思義,它就像一種粘合劑,通過特異性指引兩種或多種大分子結合在一起,進而產生特定的生物學效應。簡單來說,分子膠降解劑是一類通過誘導E3泛素連接酶底物受體與靶蛋白之間新型蛋白相互作用,從而導致靶蛋白降解的小分子。它具有口服利用度高、成藥性好、可靶向更多“不可成藥”靶點等優勢。由于分子膠只要結合E3連接酶就可以,它本身對于它的底物蛋白是沒有任何親和力的,或者親和力很小,這類藥物的開發速度可能會更快。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在您看來,當下分子膠和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在藥物開發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分別有哪些?
盧剛博士:過去十年間,靶向蛋白降解領域取得的進展還是很多的,其中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和分子膠是進展最快的,均有許多藥物進入臨床開發階段。
在我看來,分子膠藥物開發所面臨的挑戰和技術壁壘還是挺多的。第一個挑戰是分子膠的設計。分子膠、E3泛素連接酶、靶蛋白之間三元復合物的復雜結構意味著,我們無法像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那樣用化學方法去直接設計。大家所熟知的來那度胺、泊馬度胺、沙利度胺等第一代分子膠藥物基本都是意外發現,如何理性設計出分子膠是行業當前面臨的一個難題。第二個挑戰是如何突破度胺類藥物的局限性,開發出新型的E3泛素連接酶配體分子膠。第三個挑戰是當前沒有足夠大的分子膠化合物文庫適用于多樣化的高通量篩選。此外,分子膠藥物開發還面臨著需要復雜的生物學驗證等難題。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從首個分子的論文發布至今已過去20年,這一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諸多進展。雖然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開發面臨的技術壁壘相對小一些,但也面臨一些挑戰。如上所述,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的一端需結合E3連接酶,但E3連接酶種類過于繁多,超過600種,如何提高不同E3連接酶與靶蛋白的配對組合效率仍是一個難題。同時,篩選和尋找“first-in-class”的目標靶蛋白配體分子也是不小的工程。另外,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分子也存在降解水平不穩定、會產生耐藥性等問題。
藥明康德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您如何看待“合作”在生物醫藥創新生態中的作用和影響?就您所在的靶向蛋白降解藥物領域,您認為合作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盧剛博士:我認為,無論是開發哪種類型的創新藥物,合作都是必須的。在蛋白降解藥物領域,合作也是提升藥物開發成功率不可或缺的途徑。對于初創公司而言,由于資源非常有限,很難靠自己把所有的產品推到臨床階段,所以他們會在不同的開發階段選擇和大型生物醫藥公司或者CRO來合作,加速藥物的開發和上市進度。而對大公司而言,他們也可能會選擇和一些Biotech公司或CRO合作,利用后者在技術平臺、化合物文庫、靶蛋白結合位點篩選等方面的優勢,推動項目的進展。
格博生物對合作也持非常開放的態度,我們目前也正在看潛在的合作機會,希望通過和外部合作來加速藥物的研究進展。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您預期,未來十年,靶向蛋白降解領域有望迎來哪些關鍵里程碑進展?
盧剛博士:在靶向蛋白降解(TPD)領域,除了前述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和分子膠外,還有許多新型的技術在不斷涌現,包括LYTAC、ATAC、AUTAC、AUTOTAC等等。其中,LYTAC分子具有靶向降解胞外蛋白和膜蛋白的潛力,它的一端能夠與細胞外蛋白結合,另一端能夠與CI-M6PR受體結合,形成的復合體會被細胞吞噬并且送到溶酶體中進行降解。ATAC類似于LYTAC,該技術也具有降解胞外蛋白的潛力。而基于AUTAC/AUTOTAC技術的分子能夠將靶向靶標蛋白的分子與激活自噬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連接起來,進一步擴展可以降解的細胞內靶標的范圍。
在我看來,未來十年,上述不同類型的蛋白降解藥物都有望取得重大進展。5年后,我們可以看到有更多的“first-in-class”靶向蛋白降解藥物進入1期臨床。10年后,我們有望看到“first-in-class”靶向蛋白降解藥物獲得批準上市。
另外,我還比較看好的一個研究方向是抗體偶聯降解劑(Degrader-Antibody Conjugates,DACs),即將靶向蛋白降解劑與單克隆抗體通過某種化學連接子偶聯起來。目前,抗體偶聯技術(ADCs)在遞送細胞毒性載荷方面已經獲得了臨床驗證。與未偶聯的靶向蛋白降解劑分子相比,抗體偶聯降解劑已表現出具有多個優勢。雖然這一領域目前尚處于啟蒙階段,但多款不同類型的DACs已經在臨床前研究中表現出有意義的體外和體內生物活性。
總體而言,我個人還是非常看好靶向蛋白降解藥物的。我認為,靶向蛋白降解藥物將有望引領新一輪的創新藥研發浪潮,如果獲得成功,它將給人類疾病治療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我們讀者中有許多研發第一線的年輕人。面對他們,您最想分享的經驗或心得是什么?
盧剛博士:對年輕人來說,我覺得不管你現在身處何職,首先要找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不能把工作只當作一項任務,而應該把它看作自己的事業來做。其次,要有堅持不懈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力爭把事情做到極致。此外,要有耐心,給自己成長的時間,頻繁換工作不利于自身的成長和發展。
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學習八項規定 增強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持續合規 提質創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醫藥..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