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A股、港股還是美股,生物醫藥企業回不到股價最高點的原因無疑是曾經的泡沫破了;
讓MNC做MNC的事,Pharma做Pharma的事,Biotech做Biotech的事,各司其職才是發揮效率的最佳方式;
海歸就是“C”開頭的職位,人才是不是“飄起來了”?
比起關心寒冬何時過去更重要的是沉下心來做好產品。
寒冬還會延續多久?
至少2024年還會持續。
更有悲觀者認為,很可能會延續到明年甚至后年。
在由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指導,E藥經理人、賽默飛世爾科技主辦,創百匯承辦的“創領共生·聚薪成炬”2024'第三屆中國醫藥創新100峰會“創新100高峰對話:合作與融合,2024年醫藥創新競合大勢”圓桌討論中,圍繞目前中國醫藥創新所處局勢;資本寒冬對創新的影響;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整合現象;Biotech、Biopharma、Bigpharma之間格局的變化等行業熱點話題,亞盛醫藥董事長、CEO楊大俊與上海生物醫藥前沿產業創新中心董事長左敏,恒瑞醫藥副總經理張連山,康方生物創始人、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夏瑜展開了一場高峰對話。
寒冬是創新的“絆腳石”嗎?
過去幾年來,資本寒冬對沒有穩定營收的生物技術公司影響明顯,從裁員瘦身到砍管線出售資產、再到破產、退市,持續三年有余的資本寒冬讓biotech不得不面對殘酷的洗牌。
不過正如猛獸在寒冬中選擇冬眠,在行業的下行周期里,也正是企業修煉內功等待復蘇的契機,真正做出有臨床價值的好藥的公司依然能夠獲得資本的青睞。
對此,左敏也深有體會。他表示,寒冬的到來有其規律,與四季更替一樣,都是周期性的變化。寒冬期間,初創公司可能會面臨資金短缺、投資者更加“苛刻”等問題,但寒冬也是生態重建的過程,偽創新會逐漸被淘汰。
張連山同樣表示,我們可喜地看到,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仍然有很多生物技術公司在堅持新藥研發。伴隨著政策環境和藥監系統的改革都給創新藥研發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將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是產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當夏瑜拋出“僅有2000萬元用來成立并運營一家百人規模的biotech公司來說,能做什么”的問題時,有人給出回答:“或許活下去都很困難”。
但“這就是康方成立的前三年。”夏瑜直言,在2012年康方生物成立時,依靠僅有的2000萬元起家資本,不僅要搭建技術平臺、將研發管線推進到臨床前、還要維持日常運營,而這筆錢,足足花了三年。直到2015年時,康方生物才進行了A輪融資。
雖然這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但夏瑜坦率地講,如今的資本寒冬是相對于2015年后掀起的資本熱潮而言的。在2015年以前,產業并不存在寒冬之說,因為那時的產業本就“缺錢”。而在那個年代成立并發展起來的生物技術公司,是怎么活下來的?或許這是如今產業里更應該思考的。
在經歷了曾經如“洪水泛濫”的資本浪潮后,行業正在進行生態重建。左敏直言,與其討論寒冬什么時候會過去,不如先理解生物醫藥行業的規律和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夏瑜同樣表示,當我們討論春天什么時候會來的時候,更應該思考如何面對和適應資本退潮后的新周期,該如何更加高效地研發,用好有限的資金。
多位與會嘉賓的共識是,未來的資金狀況可能會更加緊張。“企業需要堅持做真正有臨床價值的項目。好的公司和項目仍然會有春天,會活下來并發展得更好。”左敏表示。的確,“比寒冬何時過去更重要的是沉下心來做好產品。”楊大俊這樣說道。
此外,作為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近兩年大批海外科研人才選擇回國深耕。雖然這是一個可喜可賀的現象,但是在多位與會嘉賓看來,如果動輒一個海歸回國就是“C”級高管,作為企業管理者是否應該思考,究竟是真的沒有錢,還是錢可以花的更有效率?
建立生物醫藥的好萊塢模式
寒冬之下,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正在呈現出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
從2023年末到今年4月初,已有三家中國biotech公司被海外公司整體收購,這其中既有如阿斯利康這樣的MNC,也有同為biotech的海外公司,但他們的共性是:交易金額均超過10億美元。
眾所周知,在美國的生物醫藥行業中,藥企之間收購、兼并的案例十分普遍,但這一現象并非資本推動,更多的是市場需求的體現。當海外公司的目光瞄準大洋彼岸,開始“組團”到中國“掃貨”,也引發了產業界新的思考:中國的生物技術公司都會成為海外市場的“囊中之物”嗎?未來在中國會不會出現更多本土藥企間的收購和兼并呢?
產業中的bigpharma、biopharma、biotech通過合作借彼此優勢實現互相發展是必然的趨勢。這是與會嘉賓的共識。正如好萊塢的電影制作模式,每個人專注自己擅長的部分,整合到一起最終形成一部優秀的電影。楊大俊舉例道,這種模式類比到生物醫藥產業也是如此。
在美國,藥企間已經有了明確、專業的分工。比如做孵化的公司會從高校與科研院所和教授、科學家進行做溝通,完成從孵化到臨床I期的階段;當產品進入臨床I期后,又會有從事臨床試驗的公司接手;當臨床試驗進入II~III期后,生物技術公司會選擇著手將產品授權或將公司賣給bigpharma。不過與會嘉賓普遍表示,雖然這種模式在歐美市場已經很成熟了,但目前來看,這種模式在國內還在逐漸形成過程中。
“做自己擅長的事,是生物醫藥產業不變的規律。”左敏直言,現如今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情況類似于上世紀80年代早期的美國生物醫藥產業。雖然美國走出了基因泰克、安進這樣由biotech轉型成為pharma的成功案例,但從整體的行業趨勢來看,生物技術公司轉型成為大型制藥公司并非易事,成功者寥寥,更多的生物技術公司還是傾向于選擇專注研發與對外授權,或最終被大藥廠收購。
曾經“奔著上市去”的Biotech,正在寒冬中調整自己的定位。與會嘉賓表示,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比如資金越來越難籌集,可能會迫使大家更多地考慮合作,甚至是整個公司的并購。
事實上,整體出售公司并不是一件丟人的事,也不代表著創業的失敗,反而是成功的。從美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歷史來看,不乏連續創業者。科學家創業建立生物技術公司,在取得一定的研發成果后將公司整體出售的方式,可以把未來的研發風險轉嫁。對于創業者本身而言,出售公司所獲得的資金還可以成為下一次創業的啟動資金。
能否真正出現本土大規模并購,還取決于另一方——本土大藥企是否會選擇開展并購。對本土大藥企來說,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自身的資金儲備量。曾有數據統計,國內前十大頭部公司資金儲備大概在200億美元左右,而全球前二十大藥企的現金儲備則超過了3000億美元。
國內的頭部藥企會將目光聚焦在本土biotech身上嗎?對此,張連山表示,國內的頭部公司往往自身也處在轉型過程中,創新藥的占比還在逐步上升過程中,不管是授權合作還是并購,體量大多集中在數億元量級。出現數十億或上百億元規模的并購或許還未到時機。
對于國內的創新藥企而言,不論是自力更生還是合作,都必須保持在研發管線布局上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從數據來看,過去一年,中國誕生了約70筆License-out交易,金額超35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萬變不離其宗,只有做出扎實臨床數據的Biotech,才能找到“接力棒”。“專注于真正能夠解決臨床需求的研發才是有價值的,才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推動力。”張連山直言。
在夏瑜看來,雖然生物醫藥行業面臨諸多挑戰,但作為行業的一份子,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隨著政策的進一步優化和市場環境的改善,我們相信這個行業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同時,我們也期待看到更多的創新產品出現,以滿足臨床需求并推動行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合作與兼并無疑將發揮重要作用。
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學習八項規定 增強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持續合規 提質創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醫藥..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