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在知識分子公眾號發表文章《畢井泉:我國仿制藥的歷史和未來,防止把一致性評價變成“一次性評價”》,文章最后部分(倒數第二段)是建議---保證集采中標產品有合理利潤。因為沒有標準、準確、官方數據來統計,集采中選企業到底賺了多少錢,應該怎么計算;也沒有標準、準確、官方數據來統計過評產品到底賺了多少錢。
通過大數據、樣本醫院的集采中選產品規模,大家自己算吧。
1、1-9批國采產品是374總數-16胰島素=358個化藥。
2、按著國產中選企業(含B證)數量統計有700個左右,中選企業次是1655次。4、1-9批(不含6批)過評產品次為5000個品次(一個產品有一個企業過評算一次);5、用IMS、米內等2024年1-9月份數據,復核到全年約為一萬億規模(公立醫院),這是基礎數據。

(信息來源:IMS 米內 藥融云等 風云藥談整理)

(信息來源:IMS 米內 藥融云等 風云藥談整理)

(信息來源:IMS 米內 藥融云等 風云藥談整理)1655中選品次-40參比中選品次=1615個國產中選品次839億/1615個品次=5200萬元/中選單品次1025億元/5000個品次=2050元/過評品次從最開始過評的費用到2021年(第九批國采是2023年11月,立項開始花錢最晚在2021年),按著當時的市場費用,平均算每個產品保守約600萬/產品過評。
5000品次*600萬元=約300億元(過評產品總投入)備注:自己覺得平均單品投入多少就算多少,算1000萬就是500億總投入。300億元/700家企業=4286萬元/企業(平均投入)
1025億元/700家企業=1.46億元/企業(每年)
大家,都不喜歡被平均,但是,沒有更好的統計辦法;除非是一個產品一個產品算,歡迎有精力的朋友做個統計(可以提供數據)。但是,集采獲利的邏輯肯定是發生了變化,未來參與集采還能有多少獲利預期,要看第十批的相關規則、企業的產業鏈綜合成本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