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管理作為質量保證體系的核心支柱,是衡量企業質量管理成熟度與精細化的關鍵指標。它不僅深刻反映了企業整體質量管理的運行狀態,更是推動質量持續改進不可或缺的驅動力。在監管機構的嚴格審視下,偏差管理始終占據檢查的核心地位,尤其在GMP符合性檢查過程中,藥品生產環節中的偏差案例頻繁成為暴露問題、影響合規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通過有效的偏差管理,制藥公司能夠在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的同時,滿足監管要求,保護患者健康,維護公司利益,并促進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偏差管理始終是藥品監管部門GMP檢查的重點領域之一,常見的審計缺陷案例也主要雖然制定了偏差管理的SOP,但是在執行層面上仍然對偏差處理存在困惑。近期在網傳一份據稱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新版的《藥品生產現場檢查風險評定指導原則》附件——GMP缺陷示例文件。該文件作為官方新增的GMP缺陷案例集,其真實性備受關注,其內容詳盡且貼近實際,為行業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筆者特別關注了與偏差管理相關的GMP缺陷示例。這些示例共計9項,9項皆為主要缺陷,凸顯了偏差管理在藥品生產中的重要性及其當前存在的問題【缺陷解讀】:此缺陷暴露了企業在質量管理和流程控制上的不足,未遵循SOP可能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安全隱患增加及合規性問題,而忽略偏差調查則掩蓋了問題根源,阻礙了持續改進。【應對策略】:首先,加強員工培訓和意識提升,確保SOP得到嚴格執行;其次,建立并嚴格執行偏差管理制度,確保所有偏差都被及時報告、調查和處理;同時,強化內部監督與檢查機制,及時糾正違規行為;此外,推動持續改進,基于偏差分析優化SOP和流程;最后,促進跨部門溝通與合作,共同應對管理挑戰,確保企業穩健運行。【缺陷解讀】:此缺陷表明企業的偏差管理體系存在漏洞,未能全面捕捉并有效處理在關鍵確認與驗證階段出現的偏差,這可能影響產品或流程的驗證結果。【應對策略】:首先,完善偏差調查程序,明確將確認與驗證過程中的偏差納入調查范圍;其次,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訓,確保他們了解并遵循新的偏差管理流程;對確認與驗證中發現的偏差進行及時、徹底的調查和處理。【缺陷解讀】:此缺陷反映了企業在質量控制方面的不足,僅依賴偏差調查可能無法全面評估超限事件對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潛在影響,對于制藥用水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等的超限情況調查的缺失可能掩蓋了更深層次的問題。【應對策略】:首先,完善偏差調查程序,明確在制藥用水系統、環境監測系統超限情況下需同時開展偏差調查和OOS調查;其次,加強人員培訓,確保相關人員熟悉并理解OOS調查的重要性和方法;同時,確保超限事件能夠得到及時、全面的評估和處理;最后,定期回顧和評估OOS調查結果,持續優化質量控制流程,提升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
【缺陷解讀】:此缺陷揭示了企業在偏差管理中的標準化和執行力問題。分級定義的不清晰可能導致對偏差嚴重性的誤判,影響資源的有效分配;而后續CAPA措施執行差異則可能削弱糾正預防措施的有效性,增加問題重復發生的風險。【應對策略】:首先,完善偏差調查程序,明確并統一偏差的分級定義標準,確保各級別偏差得到恰當處理;其次,加強內部溝通與協作,確保相關部門在偏差管理和CAPA執行中保持步調一致;最后,建立偏差管理評估機制,定期對偏差處理過程和效果進行回顧和評估,持續改進偏差管理水平。
【缺陷解讀】:此缺陷凸顯了企業在偏差管理上的監控和執行力不足。未持續跟蹤未關閉的偏差可能導致這些偏差被忽視或遺忘,進而影響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和合規性。【應對策略】:首先,建立嚴格的偏差跟蹤機制,明確跟蹤責任人、時間節點和跟蹤內容;其次,利用信息化工具提高跟蹤效率,如采用電子化偏差管理系統自動發送提醒和跟蹤報告;同時,加強內部溝通和協作,確保相關部門及時了解偏差進展并提供支持;最后,將偏差關閉情況納入績效考核體系,激勵員工積極參與偏差管理和跟蹤工作,確保偏差得到及時有效地處理。【缺陷解讀】:這一缺陷表明企業在偏差管理和CAPA實施上存在嚴重問題。反復出現的偏差不僅影響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還暴露了CAPA措施的不力或無效。同時,未關閉的CAPA措施和持續的生產活動可能加劇問題,增加風險。【應對策略】:首先,對反復出現的偏差進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制定針對性的根本解決措施。其次,加強CAPA措施的執行和監控,確保措施得到有效實施,并跟蹤驗證其效果。同時,暫停或調整相關生產活動,直至偏差得到根本解決和CAPA措施關閉。最后,加強員工培訓和管理,提高全員對偏差管理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缺陷解讀】:此缺陷反映了企業在偏差管理中的專業性和系統性不足。偏差分級不合理可能導致資源分配不當,關鍵偏差被忽視;而根本原因調查的缺失或偏離則無法有效識別問題根源,妨礙了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CAPA)的制定。【應對策略】:首先,完善偏差調查程序,建立科學的偏差分級標準,確保根據偏差的潛在影響和風險程度進行合理分類。其次,強化根本原因調查的培訓與指導,確保調查團隊具備專業能力,明確調查目的,聚焦問題根源。同時,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對偏差分級和根本原因調查進行復核,確保準確性和有效性。最后,將偏差管理與CAPA緊密結合,根據根本原因制定并實施有效地糾正與預防措施,防止類似偏差再次發生。【缺陷解讀】:此缺陷揭示了企業在OOS管理上的不完善,未清晰界定實驗室偏差與OOS之間的關聯,也未能提供充分的理由說明為何這些偏差會導致OOS結果。這可能導致對OOS事件的響應和處理不夠準確和及時,影響產品質量控制。【應對策略】:首先,修訂OOS程序,明確界定實驗室偏差與OOS之間的關聯,包括哪些類型的實驗室偏差可能引發OOS結果。其次,為每種可能的關聯提供充分的理由和依據,確保員工能夠理解和遵循。同時,加強員工培訓,提高他們對OOS事件的認識和處理能力。最后,建立監督機制,確保OOS程序得到有效執行,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缺陷解讀】:此缺陷反映了企業在偏差管理中的前瞻性和系統性不足。缺乏趨勢分析意味著企業無法預見偏差的潛在風險和發展方向,而定期的偏差回顧若未能有效執行,則可能錯失識別系統性問題的機會,進而影響產品質量和生產安全。【應對策略】:首先,完善偏差調查程序,利用統計工具和方法對偏差數據進行定期分析,識別潛在的風險和趨勢。其次,強化定期的偏差回顧分析,確保回顧的深入性和全面性,及時發現系統性問題。同時,針對發現的問題,制定并實施有效地糾正與預防措施(CAPA),防止問題重復發生。最后,加強員工培訓和意識提升,確保偏差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充分認識。
為了優化偏差管理,有效遏制GMP缺陷的滋生,企業亟須構建并部署一套全面、高效的偏差管理體系與方法。在這一轉型過程中,質量管理系統(QMS),特別是先進的電子偏差管理系統,成為不可或缺的驅動力。該系統通過集成多項核心功能,不僅重塑了偏差管理的面貌,還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合規性與運營效率。以下列舉了偏差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與優勢:通過預設的標準化流程,確保偏差從發現、記錄、評估到解決的全過程都遵循統一的規范,減少了人為錯誤和遺漏,提高了處理的一致性和準確性,可與QMS其他質量流程的應用無縫整合。例如,偏差事件可與審計、客戶投訴互相關聯。系統內置強大的文檔管理功能,能夠自動追蹤、存儲和版本控制所有與偏差相關的文件,包括報告、調查記錄、CAPA計劃等,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滿足監管要求,該流程將全程引導用戶更好地解決偏差事件,從發起一直到核查、解決、通過。(3) 持續改進與優化:
偏差功能與CAPA無縫整合,鼓勵并支持持續的流程改進活動,通過收集用戶反饋、評估系統性能以及引入新技術,不斷優化偏差管理流程,提升整體效率和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