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到重大難治疾病的精準治療,從腦機接口的技術突破到神經調控的創新應用,神經科學與醫藥行業的交叉融合,正在創造一個個新的奇跡。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和醫療機構深度合作,不僅為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為整個醫藥產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5月13日,在廣州舉辦的第36屆醫藥經濟信息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作了《神經科學與醫藥行業的交叉融合與創新發展》的主題報告。他在報告中深入剖析了神經科學與醫藥行業交叉融合的現狀與前景,強調了這一領域對于推動醫療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長態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1億人。與此同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腦疾病的負擔明顯加重,亟須突破性診療方案。神經科學是理解人類認知、疾病與智能的核心領域,被稱為“自然科學的最后疆域”。早在2014年底,我國就將“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項目(簡稱“中國腦計劃”)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主要有兩個研究方向:一是以探索大腦秘密、攻克大腦疾病為導向的腦科學研究,二是以建立和發展AI技術為導向的類腦研究。蘇國輝指出,中國腦計劃側重基礎研究、類腦智能與腦疾病防治。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速度進程加快,腦部疾病等神經性疾病的高發病率亟須社會構建強效有力的防護體系,中國腦計劃將為健康中國保駕護航。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研究的深入,神經科學與醫藥行業的交叉融合趨勢愈發明顯。蘇國輝判斷:“未來我國神經科學與醫藥行業交叉融合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技術驅動的多學科深度融合;二是政策驅動下的全鏈條創新生態,三是臨床需求導向的精準醫療。”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為醫藥行業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手段,而醫藥行業的實際需求又促進了神經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通過一系列生動的研究案例,蘇國輝展示了神經科學與醫藥行業交叉融合在疾病診斷、治療以及新藥研發等方面的巨大潛力。例如干細胞在醫學上被稱為“萬用細胞”,是全球研究的焦點和熱點,是繼傳統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之后的治療重大難治性疾病的第三類顛覆性創新技術,將為治療重大難治性疾病開啟新途徑。蘇國輝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合作開展的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已完成全部患者入組。在移植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后,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復發率降低。展望未來,蘇國輝表示,神經科學與生物醫藥的交叉融合是破解神經系統疾病難題、搶占科技制高點的關鍵路徑,需要政策、技術、臨床與產業多方協同,構建“基礎研究-臨床轉化-產業應用”全鏈條生態。同時,還要加強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推動數據共享與國際合作,加速本土創新成果全球化。